学院开展学生法律顾问志愿服务团培训会

2025年04月09日 15:45作者:曾斯璇 图片:李若琳 廖馨怡 审稿:周海波点击:[]次


为提升学生法律顾问志愿服务团成员的专业服务能力,4月8日,学院于文法楼119报告厅开展了学生法律顾问志愿服务团专题培训会。本次培训会由法学院优秀毕业生张琳律师担任主讲人。

张琳针对法律实务中的十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答:首先,她阐述了在常见合同中应留意的要点,包括合同漏洞的识别与法律风险的防范;其次,她讲解了如何向非法律专业人士清晰地阐释法律风险;接着,她探讨了微信记录、录音等电子证据的合法性界限;此外,她还分享了律师处理常见案件类型时的简易技巧;张琳还就律师如何妥善处理与客户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工作中摒弃学生思维提出了建议;她进一步阐释了律师在倾听、提问与沟通方面的技巧;同时,她讲解了律师在撰写法律文书时应掌握的写作技巧;张琳还讨论了当咨询者的问题和诉求难以得到妥善解决时,律师如何在展现专业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安抚咨询者;最后,她就如何处理学习与职业的衔接问题,以及法学生应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律师从业后应通过哪些渠道进一步提升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张琳以合同审查为切入点,强调法律人需“跳出法律视角”,优先理解客户的交易目的。“合同是为交易服务的,审查前必须厘清交易结构和双方核心诉求。”她以买卖合同为例,指出买方需关注价格、资质、品质标准及售后服务,而卖方则需确保货款回收。此外,她推荐同学们将《合同起草审查指南》作为实用工具书,建立系统化的合同思维。

针对如何向非法律背景者解释风险,张琳提出“经济思维转换法”,“客户关心的是损失能否挽回,而非法律条文。”她建议以具体收益或损失为沟通锚点,例如将“合同漏洞”转化为“可能多付的成本”,从而增强说服力。现场学生反馈,这一方法对日常法律咨询极具启发性。

关于微信记录、录音等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张琳结合民事诉讼法指出,取证方式只要未严重侵犯他人权益即具效力。她通过主播违约案等实例,说明构建证据链的重要性,并提醒道,“刑事领域需更严格遵守程序正义,青年律师应警惕伪证风险。”

在职业规划环节,张琳分享了一位专攻婚姻家事律师的逆袭案例,“她把小额离婚案做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靠体系化思维打开市场。”张琳鼓励学生尽早接触人工智能法律工具,并推荐了合同审查、类案检索等实用软件,强调技术素养将成为未来竞争力。

培训会最后,张琳寄语法律顾问团成员,“法律职业需要终身学习,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始终清醒——我们服务的不是法条,而是人的需求。”现场学生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指南,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推动法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