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8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青梦载新芽·蝉鸣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重庆永川、四川达州、雅安、彭州等多地,深入乡村与社区,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两大民生课题,开展了为期22天的深度调研。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从“照片里的泪”到“心灵驿站”的光
在重庆市永川区青峰镇,队员们走进留守儿童家中,他们发现当地留守儿童普遍因父母长期缺位存在孤独感与不安全感,部分儿童出现内向封闭、人际交往戒备等心理倾向。“想爸妈时只能看着照片,夜里偷偷哭”成为多名孩子的共同心声。调研同时显示,农村儿童阅读资源匮乏、课外生活单一,心理压力疏解渠道缺失,部分已出现焦虑、抑郁早期症状。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社区+学校”联动方案:倡导社区设立“心灵驿站”,定期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讲座与筛查;组织阅读分享会、手工体育等活动,建立图书角;发动“一对一”志愿帮扶。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心理课程建设,建立情感支持机制。

农村养老困境:从“只是活着”到“有尊严的生活”
在四川省雅安市、彭州市及达州市大竹县周家镇,队员们走进养老院、探访独居老人后发现,农村养老仍以家庭照料为主,机构养老多因子女外出或老人失能所致。现存养老机构面临设施陈旧、活动空间不足、卫生间不便、噪音干扰睡眠等问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更成为老人们的“心头刺”——“只是活着,不是生活”成为受访老人的普遍感慨。此外,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性欠缺、态度疏离,以及机构收费偏高,也加剧了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

为此,“蝉鸣队”提出三项改进措施:加快硬件适老化改造,重点解决卫生间安全、活动空间扩容等问题;拓展文娱、健康咨询等精神关怀服务,加强人员培训与人文关怀教育;探索“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和“代际互动”模式,鼓励志愿者、学校与老人结对,以低成本、高温情的方式缓解老人的孤独。
22 天的答卷:让蝉鸣成为民生的回声
团队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研、座谈访谈等形式,形成63页调研笔记、287份有效问卷及37条民生诉求清单,并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专题报告。目前,团队提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与干预建议》《农村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已获当地民政部门采纳,并推推动“童心书屋”图书捐赠、养老院集体读报活动等首批民生改善措施落地。
“青梦载新芽”,是年轻人扎根乡土的理想;“蝉鸣队”,是他们以持续行动回应民生期盼的姿态。下一步,“蝉鸣队”将持续跟踪调研成果转化,并联合高校、公益组织发起“川渝农村民生改善行动”,推动调研数据与政策建议向长效机制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