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5.12&4.20川震"灾后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分论坛一“复旧·复兴”在逸夫楼二楼第二会议室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范斌和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张世奇主持。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实务已经有比较大的发展,但灾害社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系主任韦克难在《当前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充分列举了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应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并在论文中提出了灾害社会工作发展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对我们来讲有着丰富的价值留存,这种特殊的经历促成了我们在防灾减灾文化领域的发展与作为,即在防灾减灾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张世奇花了约四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写作《唐山大地震的文化价值留存》,他从自然科学方面、社会科学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文献方面、地震遗址保护与开发等详细介绍了唐山大地震的丰富文化价值。他指出这场灾难不仅仅是一场灾害,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种历史记载,形成了一种品质,升华为一种精神,并最终孕育为一种文化。
灾难破坏环境,重建家园不止是重建一个新的住所,受伤的心灵需要寻找一种慰藉和盼望的寄托。香港理工大学课席导师霍小玲通过希望之松和鹰取教堂的基督像在当时灾后人民群众心里的慰藉作用来阐述了《复旧、复兴重建家园的精神坐标》一文的现实意义。信心与盼望的象徽是灾难中的安心之道,重建家园的精神坐标是治灾中不可或缺的。
随着社会工作的飞速发展,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日益剧增,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训要求愈高。法学院副院长朱雨欣作了《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一文的报告,文章全面分析了国内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方式——科班式和培训式各自的优缺点。经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不懈探索实践,初步构建起"初级、中级、高级、督导"四个层次的递进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顾林生作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与灾害社工服务事业发展的挑战——以庐山地震灾后灾害社会工作经验为案例》一文。他深入思考了建立长效机制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摸索出芦山模式的经验,如: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模式等等。
来自南部公益基金会的黄庆委在《正面灾害观及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灾害工作》中阐述了正面灾害观的观点,并引发了人们对非物质损失的思考。他主张从体制、法律、机制、文化、建设等方向实现非物质重建,重视社会组织的作为。
垃圾也是灾。原本山清水秀的村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垃圾问题愈发突出,垃圾围村问题日益严峻。西安无止桥研究与发展中心常竹春率领团队在控拜村寻找垃圾问题的根源,经调研发现人心的灾变才是垃圾产生的开始,由此形成了《垃圾围村的心生——一群苗族青年用影像改变社区环境的故事》论文。文中提及采用向内求解的方式唤醒人心、改变行为、减少垃圾并通过利用童言的力量和影像发声的作为来促进全员参与垃圾治理,垃圾围村的情况得以改善。
社会记忆的恢复和重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受灾民众尽早走出灾害阴影。硕士生李龙在《社会记忆理论在灾害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详细的论证了社会记忆理论与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关系和灾难情境中青少年社会记忆载体:维度及影响。他表示关于社会记忆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李龙指出,根据社会记忆理论结合社会记忆的载体展开对灾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死亡,尊重和珍惜生命,从灾难中恢复过来,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最后,张世奇和范斌对此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反思。对各位发言人的表现进行了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