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聚焦 法学院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火热开展

2017年07月12日 08:39作者:文/王守会 宋子璇点击:[]次


2017年盛夏,为引导学子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增长知识,法学院共组建47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社会调研、精准扶贫、公益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深入到公益机构、街道社区、中小学、基层政府、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
  

聚焦人才培养,提升学子学术科研能力

  
  如何把暑期社会实践与学校刚刚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怎样结合各专业的特色,把社会实践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法学院首次把目光聚焦到了社会实践与提升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紧密结合上。
  
  在公布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方案之际,学院启动了首届社会调研大赛,鼓励每个团队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之余充分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展开社会大调研,把社会实践与提升自身学术科研能力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整合老师研究方向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学院不仅给参赛团队提供了调研参考课题和方向,还选拔出10支团队给予了经费扶持和后续的重点培育,把社会实践与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此外,学院还启动“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在团队组建之初,就先后邀请到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杨锦秀教授和法学系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唐薇,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山国艳副教授为团队成员做了多场精彩的学术科研讲座,内容涵盖《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及写作规范》、《资料检索及文献综述》、《科学研究与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赛事有机融合》等。在给经费、给课题、给培训的基础上,学院还出台了《法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资助和奖励办法》,鼓励更多的专业课老师参与到学生社会调研的指导中来。
  
  截至目前,全院47支实践团队有40支团队参加了调研比赛,内容涵盖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协调、返乡农民工创业因素研究、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路径探究、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边远地区妇女再教育、四川省“三小”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对策、少数民族民族心理及民族认同感研究等板块。
  
  如其中的“融法利民”团队就是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数量逐步增多,农村劳动结构平衡被打破的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全且能够有效运行的留守老人的权益保障机制。
  
  “在实地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点,调研也让我们对专业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来自融法利民”队长陈萍切身体会地说到。
  

聚焦职业规划,提升学子就业实践能力

  
  如何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就业实践能力?如何把社会实践与今后的就业方向相结合?学院又再次把目光聚焦到社会实践与学生职业规划的整合上。
  
  学院一方面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从去年年底建院以来就大力开辟实习实践基地,先后新签订了15个社会实践暨就业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基地数已达45个。基地涵盖三个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益组织、基金会、基层政府、街道社区、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另一方面学院在年初还面向全院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陆续邀请到职业规划老师、优秀师兄师姐做客“职业规划大讲堂”帮助同学们职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在前期工作的铺垫下,今年社会实践更是分年级、有侧重地融到了“职业访问”和“职场实习”计划来帮助同学们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和体验职业。如大一同学均要求完成一次“职业访问”,即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位进行调查访问,通过询问调查详细了解行业现状、工作环境、相关待遇、工作所需技能以及职业感受等信息,以便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该职业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职业规划。大二同学则要求结合就业方向完成一次不少于20天的“职场体验”,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从课堂走向社会,真正和职场零距离接触,初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换和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大三同学则鼓励他们提前进入实习期,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季做好铺垫。
  
  如在典扬律师事务所实习的“一艘书”团队成员通过旁听、参与、承办各种官司案件,掌握到各类诉讼业务的特点和区别,真正提高了同学们书本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律所实习这几天虽然很累,但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仅让我对律师行业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清楚剩下的两年大学生活应该弥补的地方”,“一艘书”团队队长李玉竹感慨道。
  

聚焦社会组织,提升公益服务专业化水平

  
  如何发挥社工专业的优势,让校园的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如何整合社会组织的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更多的平台?如何把公益服务与社会实践有机整合,让更多更好的公益项目和点子在暑期的社会实践中能够落地孵化、生根发芽?
  
  一方面学院紧紧抓住社工系的专业优势,整合师资,从公益项目的基本要求、优秀项目的评审标准、项目开发的过程与设计等方面,通过讲座、素质拓展、工作坊讨论等方式加强对全校公益类团队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以第一届公益项目策划大赛为契机,积极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从经费、指导、孵化、基地等方面助推大学生公益服务朝着更加专业化、项目化的方向发展。
  
  如“青少年零凌行动”团队凭借鲜明的时代主题、独特的视角、较为完善的实践内容和预期效果不仅获得雅安市芦山县友好家园9000元经费资助,该项目还在友好家园的支持下已开始在芦山横溪村落地实践。“光阴故事”团队也获得雅安市芦山县源众社会综合服务中心3000元经费支持和机构的指导,项目在雅安市川信花园通过开展“知暮计划”、“晓童计划”、“同伴计划”来减少老人与儿童的隔阂;而大赛一等奖作品“智变计划”团队则在雅安特殊儿童学校,依托小组工作模式帮助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发展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个人成长以及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上,法学院学子带着青春的梦想与朝气,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早日融入社会的期盼,活跃在每一个社会实践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