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我国竹编工艺历史悠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竹来编织器具存放物品,它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艺术以竹子为原料,精制成各种类型的工艺品,其独特的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竹编作为上里镇最为人熟知的传统手工艺,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益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为追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足迹,从7月7日起,法学院社工系“新桐小组”实践团队前往上里镇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了传统手工文化夏令营,旨在为保护和传承竹编文化做一份贡献。
寻找竹林深处的艺术
上里古镇,历史悠久,初名为“罗绳”,取自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狭之意。在前期的走访调研中,团队成员看到上里镇优秀的传统手工文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日益冷清,特别是上里的特色——竹编文化更是日渐没落。为更好地学习和了解竹编文化,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团队成员联系拜访了丛林深处的竹编技艺传承人杨树发老人。
一进屋,老人便拿着各式各样的竹编工艺品迎了上来。 小巧玲珑的精灵球、栩栩如生的蚂蚱、精美的手环……这些无一不让队员们感到震撼,打心眼里佩服着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爷爷!爷爷!这个好漂亮,您可以教我吗?”“不不不,爷爷,爷爷,我想学这个……”队员们围着桌上摆放的工艺品七嘴八舌地说着。
“好好好,一个一个来,只要你们想学,我都教给你们!”爷爷笑眯眯地看着大家,“只不过在学之前,你们还得跟我上山砍些竹子,没有原材料可编不起咯!”
说干就干,队员们拿着斧头就随爷爷上了山。爷爷一边破竹,一边语重心长地说道:“这准备竹条啊,是最艰难的步骤。最细的竹条只有0.25毫米宽,和人的头发丝差不多,较为常用的宽度也只有1至1.5毫米。”人多力量大,不多一会儿,同学们抱着一堆“战利品”回到了爷爷家里,开始学习竹编。
竹编是门辛苦活,如果说从破竹到劈竹条,需要的是力气,那么从编竹到作品的完成,需要的则是耐心。
“爷爷,您看是这样的吗?”一位心急的同学拿着一个初具雏形的竹编认真地问道,“不对不对,你看这里编错啦,这该一按一压,纹理自然就出来了!”爷爷手把手地教着他。
在爷爷耐心的指导下,大家卯足了劲,但编出的作品却始终不成样子,要不是这儿不对,就是那儿编错了,大家都不禁感叹道:“竹编是看着简单,但编起来却是一门手艺活!”
“大家别着急,沉住气,慢慢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爷爷的话又唤起了大家的信心。同学们围坐在爷爷身边,爷爷编一步,大家就认真学一步,虽然最终编出的作品略显粗糙,但同学们还是充满了自豪。
队员们沉浸在竹编完成的喜悦中时,爷爷却在一旁叼着烟斗,心事重重地望着远方:“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咯,你们会的我们不会,而我们会的你们也早已抛得一干二净!”爷爷意味深长地说道,“我十几岁就开始学竹编,已经有五六十年啦。现在我老了,编不动了,这手艺啊看来要在我这断了啊!”
当听说同学们邀请自己去给参加传统文化夏令营的孩子们上竹编课时,爷爷的眼睛里又充满了希望和惊喜。
感受和传承竹编文化
传统手工编织文化课堂采用“4+1” 模式,杨爷爷从认识竹编、创意编织、草编课堂、成品创意改造四个角度让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感受到竹编文化的魅力和年轻一辈传承的责任。
“我编了一辈子的竹编,在我的眼里,这些东西从来没有过时,你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让我们这门传统手艺失传啊……,”杨爷爷在开营第一天便对孩子们寄予了厚望。
“这个好难啊,我不想编这个,”看到杨爷爷带来的竹编成品,小朋友都感到了编织的难度,在爷爷和团队成员的鼓励下,孩子们拿起了竹条开始尝试。竹编起步难,有的小朋友扎伤手指,有的掰断了竹条,还有的无从下手,有的皱起眉头放下了竹编。但看到爷爷充满希望的眼睛,孩子们又重新拿起了竹编,包上创可贴,接上断掉的竹条,拆掉失败的作品,在接近三十五度的高温天气里,孩子们始终坚持着。
整节课中,杨爷爷坚持站着,给每一个小朋友重复讲解编竹的要点。爷爷的记忆力和眼神不是很好,总是反复地拉着同一个小朋友说着同样的话,教着同样的动作,但小朋友都认真听着爷爷耐心热情的讲解,嘴上还不忘向爷爷道谢。
第二次编织比第一次顺利多了,小朋友拒绝了休息时间,甚至忘了额头汗水和小手伤口的疼痛,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里的竹条上,眼睛里散发着迷人而坚毅的光芒。
在第三次草编课堂上,杨爷爷娴熟的技术让小朋友看得眼花缭乱,一眨眼功夫手中的棕叶条就变成了羊头、小球、喜鹊等活灵活现的编织品。 小朋友惊叹之余也拿起了桌上的棕叶条,模仿杨爷爷的动作开始认真学起来,遇到无法完成的地方就拿着棕条向爷爷请教。草编需要注重的细节和技巧超出了小朋友的理解范围,四十分钟过去了很多小朋友的草编还停留在起步阶段,但他们都没有放弃,一次次的拆开又编织,仔细地寻找着错误地方,慢慢探索着。课堂周围都飘散着棕叶的清香,爷爷用双手让小朋友深深地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几天过去了,小朋友们从最初对竹编手艺的陌生,编织动作的笨拙,到后来流畅快速的编压,虽然手法没有杨爷爷的娴熟,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却又赋予了作品更多的创意灵感。在最后一天的成品创意改造课堂上,孩子们把平时的所想所见与竹编融合在一起,彩线、彩纸、贴纸、颜料都被用来装饰在原本单调的竹编作品上,充满了童趣和活力。
让竹编文化重新发芽
“叔叔阿姨您们好!我们是川农的学生,暑假来这做传统手工文化夏令营,这是请镇上会编织手艺的老人们教孩子们编织的作品,希望您能献一点爱心,我们会把卖竹编的钱用于竹编手艺的传承。”夏令营的最后一天,同学们带着孩子们来到镇上义卖这些完成的手工艺品。
“哎呀,走走走,哪个晓得它是真是假哟!”一位行人满脸嫌弃地说道。
行人的态度让孩子们感到心灰意冷, “大家把音乐放起来,千万别泄气!我们一定可以卖出去的!”队长的话让孩子们重拾信心,等待转机的出现。
“这些都是小朋友们编的吗,”一位老奶奶走上前问道,同学们和小朋友们急忙围上去介绍夏令营活动的初衷和意义,听罢老奶奶拿出了一个布团慢慢打开,里面放着一些皱巴巴的零钱,她拿出十块钱买了一件小朋友的作品,看着第一个作品被卖出去,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停向老奶奶道谢。
“你们也给我推荐一件吧,”一位年轻人走近,直接拿出五十块钱给工作人员,小朋友们都热情地上前递上自己手中的作品给这位哥哥推荐。
一时周围的游客也慢慢地被吸引过来端详着桌上的作品,一位年轻妈妈了解了该项目后,找来自己的孩子在桌前给他耐心地介绍着活动,母子俩共同在桌上选出了一件喜欢的作品,两人露出的笑容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竹林深处有人家,南山竹海鸡鸣村。”当传统文化渐渐成为人们儿时的回忆,渐渐成为老屋中尘封的物件,竹林深处的艺术却熠熠生辉。你看到了吗:孩子眼睛里充满了渴望学习的激情,老人的眼里充满了诚挚期待的光芒,那是传承碰撞出的花火,是老树在重新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