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把专业知识的运用与社会与民生的需求相结合?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怎样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学会用课本知识去反思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201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法学院启动了第一届社会调研大赛,鼓励团队在开展社会实践之余充分结合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真正问需于民,学会去发现、反思、解决各类社会实际问题。
同学们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参加,全院47支实践团队有40支团队参加了社会调研比赛,内容涵盖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协调、返乡农民工创业因素研究、大学生村官的法律地位、边远地区妇女再教育、四川省“三小”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对策、少数民族民族心理及民族认同感研究、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及成因分析等。
反思精准扶贫的困境
在自贡市赵化镇,“星尘团队”在政府挂职锻炼之余,以赵华镇重点扶贫村果村和苏坝村为例,围绕“精准扶贫实践过程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展开了社会调研。团队通过旁听会议、入户调研、座谈交流、走近产业等方式切身感受到扶贫工作最真实清晰的脉络。在调研中同学们掌握到村里贫困户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项目的实施情况的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满意度较高,很多人已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基本实现了脱贫,精准扶贫给贫困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同学们也发现诸如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扶贫项目前期调研不细致全面等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将协助政府在苏坝村开展白鹅养殖产业的前期摸底调研,力图通过白鹅养殖产业的推广来带动全村经济的发展。
在大邑金星乡挂职锻炼的“金星bling”团队前往成都市市级贫困村——雁鹅村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中团队发现雁鹅村通过乌梅、核桃、板栗、鸡腿菇、苗木绿化等产业的推广基本实现了脱贫,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改善了。但随着扶贫项目纵深推进,诸如村民脱贫意愿不强、村干部上传下达效率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也一一凸显。团队成员接下来将根据调研摸底情况和村里的实际问题,协助政府多想一些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为政府的脱贫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聚焦民族地区的发展
“彝路人”团队依托本科生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围绕“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家庭幸福指数研究”课题,深入凉山州喜德县四个贫困村和两个组开展入村、入户的实地调研。截止目前队员已完成500余份问卷调查。调研期间,团队还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农业法律法规推广讲座1场,为村民无偿提供各类法律咨询和援助,协助司法所处理各类疑难案件20余起。
“川农大娃娃踏实肯干,能进村做实事,用专业知识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希望你们毕业后还能继续扎根基层,欢迎回大凉山发展做贡献”,李子乡乡长马虹对团队成员充满感情的说道。
“格桑花开”团队围绕“少数民族民族心理及民族认同感研究”为题,采用问卷调查、无结构式访问、文献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调查500余名宝兴县跷碛藏族居民生活,收集居民对本民族以及汉族认同感和满意度资料,从多方面分析民族认同感产生影响的因素及程度。通过探索民族心理及民族认同感,以期社会和政府能保护多元民族文化,重视民族自身认同感和民族骄傲感。团队调查结果显示,硗碛藏寨旅游开发较为发达的村庄的村民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藏族同胞相比,在发展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寻求与外界的交流发展,总体上形成了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体。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民族文化失传,年轻一代对于自身身份意识的逐渐淡化。
关注《民法总则》的落地生根
新颁布的《民法总则》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将对老百姓产生怎样的影响?老百姓是否知道自己的权益多了哪些保障?“融法利民”团队的同学们在巴中市通江县城及其所辖的若干个乡镇围绕民法总则关于老人权益保障的新增内容,结合法学专业知识,以通江县社会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调研分析相关法条在生活中实际运用的可行性,思考法律在群众实际生活中运用所体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在调研中队员们发现老人对于权益保障问题虽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老人都赞同需要用法律来干涉赡养问题。在谈及子女赡养纠纷时,多数老人表示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一是担心通过法律解决会更加破坏家庭关系,二是受“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所影响。通过调研可见,《民法总则》中的监护制度在老年人群中普及度不高,其作用还是很难在短时期内体现,普法教育任重道远。
夏日炎炎,却阻挡不了法学院学子们扎根一线,问需于民的热情与梦想:“我把社工专业学到的沟通技巧运用在社会调研中,真正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来自格桑花开队长常占鑫说道。
“社会调研不仅仅是数据的收集,更是倾听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以同理心来理解他们的心声,感受不同文化中我们共有的情感,我受益匪浅,希望明年还可以把这个调研项目继续研究下去”,来自“彝路人”团队的队长陈顺琼深有感触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