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月,中国共产党员,毕业于日本群马大学,社会信息学硕士。主要从事灾害领域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志愿者服务与培养等相关研究,承担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任日本群马县桐生市灾害志愿者中心研究员,参加过东日本大地震灾害地政府调研活动,日本北九州水灾地区灾害志愿者服务等地方政府委派项目。
发扬社工,不负初心
社会工作领域,作为“舶来品”的它社会关注度相对较低,且开设成为学科专业的路程尚短,国内大部分民众对社会工作专业尚不完全了解。
但就是这样一个专业,在李月接触之后,却深深的为之着迷。“公正、爱心、守信、奉献。”八字准则就是社会工作的最准确的定义。她希望可以成为连接需要帮助的群体和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在教学经验不足和教学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为了更系统完善的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升自我能力,李月选择了出国留学,结合国外先进优秀的教学经验和学术理论,化为己用,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发展,为行业发展培育新生力量,注入新的活力,为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目标有恒心有毅力,最终她成功考取了日本群马大学的社会信息学硕士研究生。正是知晓专业的路不好走,李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努力实践,将专业知识努力融入到社会,运用在生活之中。不愿茫茫似人海,随人流。一眼社工,见之付一生。
师之长技,学以致用
李新曾在《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书中说到:“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这一句话也正恰如李月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日本群马县桐生市灾害志愿者中心研究员,东日本大地震灾害政府调研,日本北九州地区灾害志愿者服务……多类社会工作方面的实践活动带给她的不仅仅是新的思维模式,更拓展了她对行业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认同度。在教学和指导学生上,有了丰富社工经验的李月选择采用“seminar”小组讨论制度。她认为,教学不应当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学生的自我思考。其一,从辩论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一味的认同老师,没有自己的想法,是很盲目的。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同学讨论甚至辩论,在与不同人群的思维碰撞中找到学习的方法,产生自己新的观点,才是最好的教学。其二,应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面对性格迥异、截然不同的学生时,她认为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擅长的领域,以及各自对未来的规划。所以在与同学们相处的过程中李月总是循循善导,耐心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了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她也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积极寻找改变,正确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大学期间尽早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业,这既是督促也是爱护。
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李月说:“随着网络慕课的推广普及,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课程在网上都有专家名师授课,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不仅要讲好自己的课程,还要持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灵活的优势,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专业理论知识更加简明易懂。”在她看来,人文社科类课程在除去理论知识外,注重社会新观点及时事案例的分享,在课程的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全心全意,立德树人
由于班级里大部分同学是因调剂而分配到现在的专业,因此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较弱,这一问题成为李月身为小班班主任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如何增强其对专业认同感,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同学们绘制未来职业生涯的蓝图?李月认为,在专业引导方面和学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社工专业的老师需要为同学们找准专业定位,制定培养方案,分析专业就业前景和专业优势,让同学们学会理性看待本专业,而不是盲目决策。在未来规划的问题上,李月会定期与小班同学进行对话,了解他们关于未来生活就业的想法并对其进行记录,目的是在大二大三的时候通过这些交流记录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议。
除教学工作以及与小班学生交流沟通以外,针对不同学级的学生,李月都有不同的教学指导安排。大一学生,更多的需要的是引领。除了课业导师学习小组,科研兴趣小组之外,她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各类志愿公益大赛,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项目重点,攻克挑战难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信心,锻炼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打牢基础,拓展创新技能。针对大二学生,有关于社会学或社会工作相关行业信息的分享会与读书会是提升专业技能的不二之选。针对大三学生,李月则是每周开展论文指导会,就论文事项进行详细的培训。面对诸多事务,她并没有抱怨工作的辛劳,而是积极承担起身为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2018年,李月指导的学生团队先后在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拇指”大学生公益项目创新大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化学为用,以学育人,李月用行动在岗位上践行着“全心全意,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