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蝉长鸣,槐树正浓。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引领全院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以青春建功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法学院近800名师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乡村振兴、科创实践报国等实践内容,549名同学自发组建54支社会实践团队、234位同学以个人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共同深入基层,用实践的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聚焦百年党史,赓续红色血脉
法学院“峭壁之巅小分队”于7月5日至20日前往巴中市开展“红色文化之旅”主题实践活动,先后寻访参观了恩阳古镇、巴州区南龛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到南龛博物馆所推出的诸如纪念章、邮票、明信片在内的形式各异的“文创+红色文化”产品,以此让红色精神得以历久弥新、亘古不灭的传承下去。通过听取恩阳古镇的工作人员对红军法庭的讲解,深刻认识到恩阳红军法庭作为当时全国第一座相对专业的法庭的重要历史以及其对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意义,能够深刻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样,还有“红星闪闪亮剑小分队”、“红彤彤队”也走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讲好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法治精神,共创基层文明
为顺应乡村法治建设的时代号召,推动国家“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贯彻落实,7月2日起四川农业大学法源实践团有序开展了为期25天的“乡村人民调解之法律明白人公益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坚守法律人的初心与使命,采用“双线”运行的模式,全体成员先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葫芦村和柏香村进行走访调研及普法宣传后,各成员再下沉到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山东省菏泽市马集镇大张楼村等地实地进行分散的调研与走访。
“微光如炬——人民调解调研团”团队也力求以“法农融合、以法利农”为目标,与雅安市余家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乡村调解“1+1”合作共建协议,通过线上“云调节”平台和线下“送法下乡”双管齐下,积极探索基层法治发展新路径。

撬动韧性基石,构筑社区壁垒
在韧性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新议题的大背景下,疫情又对基层危机应对能力提出新要求。法学院“社区韧性探索小队”将“韧性社区”的构建作为抓手,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为导向,以成都市“一中心三圈层”的同心圆的城市结构为标准,运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调研对象,先后走访了倪家桥社区、文翁社区、新盛社区等九个社区。就疫情防控中的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社会组织参与等相关内容与文翁社区党委副书记、黉门街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武侯区社会工作总站站员等进行了深度访谈,还从社区居民处收集到有效问卷320余份,以期助力打通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后疫情时代帮助社区更好的实现“平疫结合”,提升社会危机应对能力。
另外,“汇爱昭觉,意满凉山”筑梦团怀着赤诚的热情扎根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将红色血脉种在彝族小朋友的心中,为推动乡村社区构筑 “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做出长足努力。

赋能乡村建设,奏响兴农篇章
“宅旅乡村振兴促进团”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致力于研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宅旅”共享经济的发展路径,于7月1日至10日,分别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葫芦村、塘坝村两村展开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有关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情况的原始资料。团队成员在与塘坝村村干部的访谈中了解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后,意识到目前利用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存在部分痛点、堵点、难点有待解决,只有用好宅基地,才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此外,“多元协同 兴乡振农”、“兴农之星”等多支团队同样以“法”促“改”,身体力行地将“兴农报国、求实奋进”的誓言书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上,助力基层法治建设与乡村振兴。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新时代法学院学子,褪去坐而论道的书卷气,同样也能彰显出大学生主动想事,积极干事,努力成事的信念和决心。法学院学子将专业知识深刻融入鲜活实践,将学习体悟灵活转为切实行动,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才干,在实践中砥砺道德素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自我的青春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