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创新实践之研究方法系列培训圆满结束

2025年04月21日 16:22作者:李若琳 图片:龙珂宇 夺尔吉 审稿:兰婷点击:[]次


为提高新时代专业人才的研究能力,3月-4月,学院举办了创新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之研究方法系列培训。该系列培训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及学术论文写作四大方面进行讲解,吸引了5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反响热烈。

刘任老师以“实证法学论文写作全流程解析”为主题,为系列培训拉开序幕。他以“庖丁解牛”之匠心,将复杂的实证研究过程分解为理论解构、数据采集、工具运用三大模块,并创新性地提出“研究数据的立体化采集体系”,通过法律文本分析、焦点访谈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多维度的研究视角。此外,刘老师介绍了法律地理信息系统在犯罪率空间分析中的应用,让在场学子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法学研究的无限可能。

刘亦峰老师带来了“法学理论分析方法”专题讲座。他重点讲解了理论分析的三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追本溯源,准确把握理论要义;其次要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不同流派的异同;最后要结合实际,实现理论的创新运用。他以“法律现实主义”为例,完整展示了理论分析的全过程,强调要避免简单的观点罗列,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

蒋昇洋老师主讲的“案例分析法”培训将系列培训从理论方法转向实践应用层面。他以“以案说法”的生动方式,通过解析《“好公司”为何被判决解散——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8号评析》等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案例研究的核心要义。并且,蒋老师强调在研究时要有“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态度,建议学生不仅要收集案例,更要学会“解案例”。他还分享了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网等权威数据库,让同学们获取了从海量案例中提炼法律智慧的钥匙。

在掌握了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之后,学术论文写作成为同学们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规范化的重要一环。张勇老师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理念,系统性地解构了学术写作的完整体系。他以“问题为根、观点为干、理由为枝、证据为叶”的树形结构为喻,生动诠释了学术论文的有机架构。在方法论层面,张老师创新性地提出“纵横交错”文献综述法:纵向梳理学术发展脉络,厘清理论演进轨迹;横向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构建多维学术视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困惑,他强调学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在严谨的学术规范中寻求突破。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刘任、刘亦峰、蒋昇洋、张勇四位老师倾囊相授,不仅帮助同学们掌握了研究方法之“器”,更引导他们领悟了学术求真之“道”,为之后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石。相信在未来的学术征程中,法学院的莘莘学子必将以此为契机,在浩瀚的法学海洋中扬帆远航,谱写新的学术华章。